产权置换创业股权地产风投也玩“彩蛋”(组图)
自从“全民创业,万众创新”以及“互联网+”等新概念提出之后,似乎各个行业都找到了解决自身问题的解药,一时之间各类“创”字头项目风起云涌。
而作为亟待转型的传统支柱性行业“房地产”,为了迎接新一轮的经济浪潮,也在努力的将自己保持在时代的风口之上,于是一系列与“创业”有关的新型地产形态油然而生。
复杂的运营模式加之互联网的新鲜概念,一时之间让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,那么这些新的地产类型也罢,商业模式也罢,到底是怎么来实现的呢?
正如创业者王先生所说:“之前一直有创业的心,但苦于资金不够,一直都很不甘心,现在在引入了互联网概念之后,这些办公楼整体的运营模式除了保持前有的功能之外,向“小微化”逐步发展,合作方式也越加灵活,很适合像我这样的创业者。
套用苹果的广告语,新型的办公地产模式相对于老模式是“smaller than smaller”,不止于小。与传统孵化器相比,他具备如下优势:第一,创业门槛逐步降低。众创空间推动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,突破了以往传统孵化器集中在各类园区,面向精英的局限,为一切拥有新奇创意的个人、团队提供近乎“零门槛”的创业服务,创意展示与交流更加开放便利。第二,创业服务更全面。相较于传统孵化器,众创空间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平台、推动开放式创新、促进创业服务的市场化,为创业主体提供更全面的服务,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链接,并激发各类技术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、业态融合创新。第三,创业服务高度市场化。众创空间突破了传统孵化器政府出资、运作机制相对僵化的局面,将创业服务推向市场。
新型地产类孵化器诞生的时间不长,模式较单一,目前主要是两种模式即“联合办公”和“众创空间”。
所谓“联合办公”就是一种为降低办公室租赁成本而进行共享办公空间的办公模式,来自不同公司的个人在联合办公空间同工作。在特别设计和安排的办公空间享办公环境,彼此独立完成各自项目。办公者可与其他团队分享信息、知识、技能、想法和拓宽社交圈子等。比如潘石屹的SOHO 3Q,你可以只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,只租一张桌子或一间办公室,并能随时使用手机预约、付款,公共WiFi、复印机、咖啡等服务,只需带着手机电脑就可以上班了,在时间、空间和服务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度的自由和便捷。
“众创空间”和“联合办公”较为相似,不同之处在于:首先,在客户选择层面众创空间是只选择创业团队的;其次众创空间更针对创业服务,围绕金融、上市等服务更多,而联合办公的服务则更加倾向于客户服务,包括商务、生活等等;最后最重要的差别在于,众创空间的重点在增值、股权投资收入,而联合办公则还是较为依托原始的建筑物业,以房租和物业增值为盈利点。目前较为出名的“众创空间”有新车间、3w咖啡、IC咖啡、苏河汇等服务机构。两种模式各有偏重,各有妙处,前者解决了大面积待售物业的消化问题,后者则在金融投资方面给予创业者更多帮助。
对比以上两个模式,其实都存在一个在“产权”和“股权”上不可兼得的问题。而目前在成都地产界,有一家公司正在为这二者的融合之道作出探究。一个名叫“汇众中心”的楼盘首先开创了“产权+股权”的投资模式。
简单来说就是开发商对创业者进行一定天使投入,包括但不限于精装办公空间、办公设备及一定资金扶持,进而掺股到进入汇众中心的创业企业,并将原始股权分配给业主。一旦未来初创企业孵化成功,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。
汇众中心这种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“物业产权”或“租赁回报”,而更在于其业主拥有撬动财富百倍增长的机会,使“财务自由”的梦想照进普通百姓的真实的生活。开发商联袂国内外多家较为大型的基金、风投机构,并投入重金,以数千平米精装全配标准,打造免费的初创企业“孵化空间”,恰如其分的在“物业产权”和“创业投资”间搭好了桥梁。比单纯的拥有产权或股权,风险更小,仿佛埋下了一颗彩蛋,说不定前方就会有一个大的惊喜等着。
在上述发售的新模式产品中,成都“汇众中心”为打造最具活力的业主平台,还特别推出少量物业,以吸引认可该项目新模式、憧憬财务自由,且年龄在35岁(含)以下的年轻人,以10万小额起步,轻松享有原始股权。
Meta高管放弃82万美元年薪,离职创业!21年拿到全美TOP 1%收入,自称原因是运气好